1987年,初中畢業、年僅17歲的任孝禹被招工到吉林延邊安圖縣的榆樹川電廠,因個頭不高,一報到就被選到了電焊班。
任孝禹為人熱情、愛好廣泛,很快成了廠里的文體骨干,并被推選為分場的團支部書記。之后,他便專注于團支部工作和文體活動,筆頭拿得多了,焊槍自然拿得少了,老本行慢慢放到了腦后。一晃兩年過去了,任孝禹的焊接技術并沒有太多進步,他自己也心生迷茫。有一天,老班長語重心長問他:“進廠區的路有兩條,一條通往行政辦公樓,一條通往生產一線樓。孝禹啊,你是不是該做個選擇了呢?”老班長的話深深觸動了他的內心,“正值年華,到底要走哪條路?”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處的位置,而是選擇的方向。幡然醒悟的任孝禹從此像換了個人,一頭扎進焊接崗,成為“技術大拿”的念頭就此生根萌芽。之后的各種錘煉,讓他的焊接技術越來越扎實,尤其掌握了多種高難度的焊接技術。
然而,通往成功的路并非坦途,正當任孝禹專業技術日臻成熟,工作經驗突飛猛進時,一次“敗走麥城”的經歷,讓他感悟到了從普通走向卓越的艱辛。
2008年,任孝禹代表吉電股份(000875)公司參加了一次由上級集團舉辦的焊接專業比賽,集訓期間,幾次模擬考試他都名列前茅。但在比賽中,信心滿滿的任孝禹平時最拿手的60毫米管件氬弧焊加電橫口探傷超標,得了0分,沒能進入前十名。這次失敗,讓他深深意識到,任何時候都不能自滿,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走向成功。
回到電廠后,任孝禹開啟了新一輪打磨。夏天,他手握焊槍,在烈焰中揮汗如雨;冬天,他身掛一層冰,攻關室外灰管線作業。“他經手的每一個焊件、每一處焊口就像一件藝術品,沒有一點瑕疵。”同事給予他高度的評價,而他自己也把“高品質、高標準、高要求”當作三條不可逾越的底線,創新了“45度斜焊橫位”等多項焊接技術方法,成為焊接關鍵部位和高難度焊件的唯一人選。
做一名優秀的產業工人,光懂技術、會創新不行,還得能擔當、甘奉獻。
2012年12月的一天,寒風刺骨,室外溫度接近零下30攝氏度。吉林四平市一熱公司對外供暖的主管道發生了泄漏,若立即搶修,市區60多萬戶居民將無法取暖。得知這一消息,任孝禹放下碗筷,立即趕赴現場。
經觀察發現,主管道緊貼地面,而泄漏點在管道側下方,焊接難度很大。任孝禹沉著冷靜,迅速制定焊接方案,決定在管道側下方挖個坑,給頭部一個支撐點,勉強進行焊接。當時室外溫度太低,管道流出的熱水迅速浸濕了地面,片刻之間又結了冰。躺在冰冷的地面上,熱水浸透棉衣,頭部浸在滿是冰碴的水坑, 任孝禹最終消除了隱患。
2017年8月31日,全國電力行業焊工職業技能大賽接近尾聲,148名選手都已結束比賽,現場的電子顯示屏上,只剩下一個瘦小的身影仍在焊花四溢中焊接,焊件的溫度持續飆升,但他仍有條不紊操作著,全場人員緊緊盯著大屏幕,都捏著一把汗。距離比賽結束不到30秒時, 隨著最后一抹焊花落地,只見任孝禹從容摘下焊帽,放下焊槍,舉手示意完成比賽。最終,他奪得大賽發電企業第一名。
任孝禹至今仍奮戰在焊花閃耀的世界里,30多年來,他用汗水與堅持澆灌著焊接大工匠的夢想之花。
(作者供職于吉電股份四平熱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