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七一勛章獲得者,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焊接顧問,湖南省焊接協會監事長,黨的十五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授予“七一勛章”,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十大杰出工人等稱號。
在國內金屬焊接界,艾愛國集豐厚的理論素養、實際經驗和操作技能于一身,尤其是對焊接難度最大的紫銅、鋁鎂合金、鑄鐵焊接有精深造詣。五十多年間,他從學徒做起,刻苦鉆研、攻堅克難,終成技能大師,攻克焊接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00多項,為企業培養后備人才隊伍。
傳承
技術,就是要傳承。把技術傳承下去,這是我義無反顧想要做的事。
學徒時,我的師傅就毫無保留地教我,湘鋼工作50多年間,給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我的一身技術都來自于此。我希望能讓更多的工人學到先進的技術,這樣,我們國家的人才就會越來越多,我們的行業就會越來越興旺。
“能吃苦,生活平平淡淡,做事認認真真。”這是我收徒弟的一個標準,沒有不良嗜好,這樣才能集中精力去好好學習,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
艾愛國。
6月29日上午10時,“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向29名為黨和人民作出杰出貢獻的共產黨員頒授黨內最高榮譽。
今年71歲的艾愛國是其中之一。“七一勛章”頒獎詞稱,艾愛國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在焊工崗位奉獻50多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創新,攻克了數百項技術難關,成為一身絕技的焊接行業“領軍人”。
“這枚勛章代表了黨和國家對我工作的肯定,焊接是我一輩子離不開的崗位,只要國家有需要,就會一直干下去,以‘大國工匠’的標準要求自己。”艾愛國如是說。
“好工人”的奮斗路
在人民大會堂獲頒“七一勛章”時,艾愛國的腦海里閃過一個地方,株洲攸縣黃豐橋公社,18歲他在該地當知青時,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夠走進人民大會堂。
艾愛國的父親是名商人,歷經多年戰亂,對成立的新中國充滿了憧憬和期待,于是為生于1950年的兒子起名愛國。19歲那年,作為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艾愛國收到湘潭鋼鐵廠的聘用通知。當時,當工人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臨行前一晚,父親找到艾愛國說:“你要記住,當工人就一定要當個好工人。”
為了成為一名真正的好工人,艾愛國在焊工崗位上一干就是近52年。
“北京二建派了一批焊工援建湘鋼,我看著他們作業,裁縫一般將鋼鐵‘縫合’起來,這太有趣了。”剛進湘鋼時,艾愛國是名管道工,為了能跟師傅學習焊接技術,艾愛國每天主動幫忙,野外作業所需的氧氣瓶重量超過80公斤,艾愛國扛起來就走;乙炔發生器要注水,水源在1公里之外,他以一己之力承擔。
當時,焊接技術書籍奇缺,碰到焊條說明書,艾愛國也會收起來研究。裝備缺乏,沒有面罩,艾愛國就拿一塊黑玻璃看電焊師傅怎么焊,手和臉經常被弧光烤灼脫一層皮,胳膊上也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疤痕。
1982年,艾愛國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氣焊合格證、電焊合格證,成為當時湘潭市唯一一個持有兩證的焊工。
攻破技術難題
1983年,冶金工業部組織全國多家鋼鐵企業聯合研制新型貫流式高爐風口。還是普通青年焊工的艾愛國,要求自己去試一試。
艾愛國至今都記得第一次試驗。那天下大雪,白雪的反光使天空以成倍的速度暗下來。他站在高爐旁,汗不斷地冒出來,6個小時過去了,凝結的鹽漬把衣服支棱起來,高爐風口的鍛造紫銅和鑄造紫銅卻依舊不重合。他失敗了。
“只想回家睡覺。”躺在床上,艾愛國翻來覆去地睡不著,腦子里都是白天的場景。“我就干脆爬起來查資料,找失敗的原因。”
1984年3月23日,準備多時的艾愛國再次嘗試,他用石棉繩纏包焊槍,拿石棉板擋住身子,把交流氬弧焊機改造成直流焊機,改進了焊槍,使之能夠承受高溫。一次又一次的嘗試,終于成功焊好了“高爐貫流式”新型風口的紫銅容器。
后來,艾愛國憑借這項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退休后,艾愛國通過返聘繼續留在湘鋼,戰斗在生產科研第一線。2018年,湘鋼寬厚板廠從歐洲某公司進口的大電機輪骨架焊縫出現裂紋,造成整條軋制線停產,每一分鐘都給企業帶來極大損失。湘鋼不得不求助該公司售后。然而對方維修后的機器只維持了4個月的運轉。
68歲的艾愛國聽說后,立刻帶著6名徒弟前往。勘察現場、分析問題、擬定方案、模擬計算、焊接作業,經過16小時奮戰終于解決裂紋問題,整個生產線快速復產。
2021年3月,湘鋼工程技術公司在焦化工序化產改造工程的蒸氨塔鈦合金管道焊接安裝中遇到難題。焊接鈦合金難度很高,湘鋼此前還從未遇到過。艾愛國廣泛搜集國內外有關鈦合金的焊接案例,撰寫焊接工藝材料,又參考自己為外單位修復焊接鈦合金管的經驗,在焊接實驗取得成功后,艾愛國立刻開展焊接任務,直到深夜1點多鐘才完成。焊縫外觀達到一級標準,焊縫探傷檢驗全部合格。
如今,一有重大項目,艾愛國就會出現在現場,或爬高操作或調試驗收,每一個細節都狠抓落實。當旁人詢問艾愛國是否會感覺到累時,他這樣回答:“我就是喜歡焊接,干活是累,但有動力就沒有怨言。”
毫不畏縮的“勞模”
在華菱湘鋼,艾愛國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艾勞模”。
1985年,艾愛國被評為湘潭市勞動模范。消息傳開了,廠里給艾愛國發了一床毛毯,毛毯上放一張紅紙,上面寫著一個“獎”字。
父親得知艾愛國選上勞模,給他寫了長長一封信。“當上勞模就等于坐上轎子,轎子要坐穩,要起示范帶頭作用,摔下來,就是摔一家人的臉。”
1989年,湘潭鋼鐵廠從德國買了一個二手高爐,艾愛國作為焊工代表被一起派到德國波恩去拆除及裝運高爐。高爐30多米,想要順利拆除,必須人工爬上去。
“我去。”在同行面面相覷的時候,艾愛國主動請纓。“我也怕,但我是勞模,是黨員,要起示范引領帶頭的作用。”
2008年湘鋼成立焊接實驗室,后來又加掛“艾愛國大師工作室”的牌匾。但是,難題也來了。
“所里給每名員工都配一臺電腦,我拿到電腦的時候,非常忐忑,當時,我連電腦開機都不會,也不會用拼音打字,看到別人用電腦,自己不敢湊前看。”艾愛國回憶起第一次用電腦的場景。
“勞模,不能畏縮,不能一直躺在已有的‘光環’上,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
于是,58歲的艾愛國從開機學起,從打字學起,不停地向周圍的同事學習。遇到不懂的英文字母,艾愛國還用中文諧音標注音譯名,寫在本上,方便背記,Excel是依克賽爾,Word是沃德。這樣陸續學了三個多月,艾愛國終于會用軟件繪制工程圖,并熟練地通過電腦和智能手機學習國內外最先進的焊接工藝。
2009年,艾愛國被評為新中國60年湖南最具影響勞模。從那時起,在湘潭鋼鐵廠所有人的口中,“艾愛國”的名字被“勞模”取代了。
至此,艾愛國更是先后十二次獲得湘鋼勞動模范稱號。
傳遞技術的“光和熱”
在艾愛國家里和辦公室,最多的是書柜,靠墻放了四個,里面密密麻麻擺滿了技術書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書中有不少是相同的。
為何有相同的書,艾愛國是這樣解釋的:“徒弟有疑惑,就要盡快解答,一本書置兩套,方便隨時查閱。”
不僅如此,艾愛國的電腦不設密碼,技能大賽試題、項目攻關材料、焊接工藝卡……幾百G的材料,艾愛國井然有序地整理在電腦文件夾內,供大家查閱。
艾愛國向年輕工人悉心傳授焊接技術。
歐勇是“艾愛國大師工作室”的接班人。在他眼里,艾愛國如兄如父。一件衣服能穿十幾年,工服扣子掉了就自己縫。
歐勇至今還清晰記得第一次見到艾愛國的場景。1996年3月6日他第一天進廠,這天中午剛吃過中飯,眾人一同擠在屋檐下避雨時,歐勇聽到有人喊了一句:“艾師傅,您好!”抬頭一看,一個身穿藍色工裝、滿臉笑容的男子,朝大家揮手:“歡迎你們啊,好好干!”
剛入行的年輕人,碰到耐心的師傅,哪里肯放過這樣的好機會?不管是廠里的員工、工程隊的小伙還是合作企業的技術團隊,大家見縫插針請教問題,將艾愛國的工余時間擠得滿滿當當。
“艾師傅好像從來沒有累的時候。”歐勇說,新焊工搗鼓了半天沒長進,看到艾師傅下班回來,趕緊請教,艾師傅便一身汗臭味,蹲在旁邊,拿起焊槍手把手教。
除了耐心,艾愛國培養徒弟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能進入焊工實驗室進行焊接研究的,都是焊工中的佼佼者。要讓研究人員多一些自主性,讓他們有自由發揮和試錯的機會,不能讓他們覺得這個老頭子管得太嚴。”艾愛國這樣介紹。
2003年,艾愛國開始無償帶200多名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做徒弟。徒弟們沒有工作服,艾愛國就到處找工人換下來不再穿的工作服拿來用,還把自己的新工作服拿來給徒弟;徒弟們學理論慢,艾愛國就一遍一遍地講。
200多名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中,逾100名考入中車、三一重工等大型企業。他推薦到三一重工的40多名農村徒弟中,有10多人當上了班長。
“井水扯不盡,力氣用不完,既然如此,我就把它盡可能多地使出來,不將這些絕招傳下去,豈不太可惜了?”在焊工領域深耕半個多世紀,艾愛國帶過不下600名徒弟。湘鋼高級工以上級別的焊工,很多都跟艾愛國學過技藝。他們當中有的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等多種榮譽。
2012年艾愛國獲得湖南高技能人才培養名師獎。“一個人能夠多為社會貢獻光和熱,是修來的福氣。”艾愛國說。
匠人心聲
新京報:你在取得成就的過程中,是如何呈現匠心精神的?
艾愛國:認認真真去做好每一件事,將工藝操作做到極致、做到最好。其實,對工匠來說,做手藝的生命周期,還是短暫的,年過半百后,眼睛和體力都跟不上,要更好地提升工藝技術,就要學理論知識。我65歲退休后被湘鋼返聘,如今還在生產一線,50多年的工作經驗,就是不斷去學習理論知識,解決重大的焊接難題。
新京報: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東西是你一直堅守的?
艾愛國:生活平平淡淡,做事認認真真。
新京報:什么時候是你認為最艱難的時候?能夠堅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艾愛國:就是因為熱愛,對焊接有興趣。2008年,公司把我調到焊接研究所,所里給每名員工都配一臺電腦,我拿到電腦的時候,非常忐忑,當時,我連電腦開機都不會,也不會用拼音打字,看到別人用電腦,自己不敢湊前看。為了提高技術,我從開機學起,向周圍的同事學習,還會用中文諧音給Excel、Word等單詞標注音譯名,方便背記。
新京報:你希望未來還取得怎樣的成就,對于未來有怎樣的期待?
艾愛國:我會不斷學習,學習一些新知識、新技術。這兩年,智能化產品,焊接機器人等發展很快,希望能在這方面盡自己的一份力。
新京報:你感覺你獲得的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艾愛國:我的快樂就是做焊接,湘鋼對我一直都有很好的培養,支持我的焊接工作,所以我一直感恩湘鋼,在湘鋼工作,把我的技術傳下去,讓更多的員工了解焊接。
新京報記者 趙方園 圖片 受訪者供圖
編輯 薛晨 鄭明珠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