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三看到社區招募值班志愿人員,我就想報名。可惜我大年二十九才從上海回到嘉興,居家時間隔離不夠,所以沒選上。”錯過第一次志愿者機會,上海越劇院青年演員張艾嘉沒想到自己會在科技公司“上崗”,與電路板、液晶屏生產流水線打交道。
這段時間,上海越劇院演職人員在工廠、社區不同崗位奉獻力量。2月10日,張艾嘉看到嘉興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出號召,所有春節期間未離開嘉興且14天內無流行病學史的健康人員以臨時工、實習生或志愿者等多種形式參與企業復工復產。他立刻在網上報名,沒過多久接到電話,得知自己被分配到離家車程20分鐘的天通精電新科技有限公司波峰焊接車間。
“我從來沒有想過會被分配去工廠,本來設想的是在某個社區門口測體溫。”在政府官網報名填寫最近行蹤等信息后,張艾嘉到天通精電“上班”的第一天早上,包括他在內的23位志愿者還簽署健康承諾書,一人一表、歸檔。
經歷嚴格的健康信息審核,張艾嘉想象中的車間應該是一群工人聚在一起、埋首操作。實際上,偌大廠房已實現高度自動化,波峰焊接車間每條生產流水線只需兩人管理,彼此站在一頭一尾,遙遙相望。“車間里,除了我們新來的志愿者,還有一些本地臨時工以及去年11月外地來廠實習的大學生技師,春節時他們沒有回家。”
上班第一天,張艾嘉充滿新鮮感,“懵懂、無知,覺得很輕松”。他做的是檢驗產品、裝箱等輔助性工作,“手舉儀器,像超市收銀員掃條形碼般掃描電路板,‘嘀’一聲后,電腦屏幕上顯示產品是否合格。不合格的話,退回。”第二天,工作周而復始,用張艾嘉的話說,“高度耐心,精細,機械化”。第三天下班,他忍不住發了朋友圈,“我是一名車間工人。”干到第四天,“工作看上去簡單,其實很累,原來唱戲才是最幸福最自由的。”
早上八點到崗,下午五點下班,中午一小時吃飯時間,因為生產線繁忙壓縮到了四十分鐘。每天早晨,張艾嘉七點半開車出門,在廠門口測體溫,換上鞋套、工作服,八點準時進車間。中午11點40分,他與同事們離開車間,去食堂吃飯,“7.5元飯票,一葷兩素。”正常上班時間,食堂四人一桌,現在都改成一人一桌,像全國所有集體食堂一樣實現“考試式吃飯”,大家12點20分回到流水線,一直干到五點下班。除了有一晚張艾嘉在抖音直播,其他時間他回家便是吃飯、洗漱,秒入睡。
“當工人”雖然時間不長,他發現和演戲有相通之初,“年輕同事講解生產線原理,一二三四,我聽不太明白;老員工不一樣,會講解背后原理,仿佛老師指導我們,為什么這樣唱好、那樣唱不好。不管做什么,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才能事半功倍。”
演出全面暫停期間,上海越劇院演職人員雖不能奔赴第一線,但都積極投身志愿者活動。趙心瑜在紹興市越城區翠苑社區參與社區站崗、發放出入證、外來人員測體溫和登記;王曉龍在安徽六安霍邱縣錦繡名門小區志愿參加聯合防疫工作,對外來人員進行管控及對進出小區業主測溫登記,在村口防疫點進行防疫等……
在上越黨總支書記孫雅艷、上越黨總支副書記夏天帶領下,上越多位職工分兩個批次,前往上海爽蒂生活日用品有限公司志愿做夜間服務,分揀打包口罩,從晚上到次日清晨,整整一個通宵。孟麗敏在松江區春莘居委會社區參與口罩預約登記及通知、外地來滬情況排摸、協助來滬人員居家隔離等;齊春雷分別在普陀區商務委和上海市新楊工業園區參與量體溫、登記;葉元蓓在楊浦長陽新苑社區參與防疫志愿者測體溫、整理快遞等;盛輝在閔行陽光美景城做志愿服務工作,測量體溫、進出登記、發放宣傳資料、整理快遞和外賣、疏導車輛。
上越人除了積極投身防控疫情各類志愿者服務,奉獻自己一份力量,還以自己所長借助網絡,繼續為廣大越劇觀眾公益教唱。上海越劇院副院長錢惠麗自2017年起便組建教唱公益群,為觀眾免費教唱越劇選段,2月18日晚9點,近兩個小時的群交流時間內,她悉心教唱《孔雀東南飛》“百年修得同船渡”選段,幫助戲迷舒緩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