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400個焊點不合格,就永遠長眠大海了
美國海軍溫柔的將在海上失蹤的潛艇稱為在執行“永恒的巡邏”。“長尾鯊”號就是其中一艘。這艘潛艇是第一艘新一代快速核攻擊潛艇,也是“長尾鯊”級攻擊核潛艇的首艇,如今,卻帶著它的129名船員們一起長眠在8000多英尺深的海底。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致力將核動力應用于潛艇。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剛剛于1954年服役,在美國海軍認為自己的設計值得大規模生產之前,已經研制出了9種潛艇,包括“旗魚”、“長頜須魚”、“鰩魚”和“鰹魚”等。之前的核潛艇都是小批量建造的,但“長尾鯊”“是第一種建造超過5艘的核潛艇。按當時的計劃,美軍將建造14艘“長尾鯊”級核潛艇。
“長尾鯊”號被設計成快速、大潛深的核攻擊潛艇,是位居開創性的“鰹魚”級之后的第二級,其創新性的流線型船體仍使用至今。“長尾鯊”級是第一批使用高強度HY-80鋼合金的潛艇,這種合金在20世紀80年代一直用于“洛杉磯”級。
這些潛艇有278英尺長,長31英尺長。它們在水下的重量為4369噸,比“鰹魚”級還大30%。S5W壓水堆驅動兩臺汽輪機,使“長尾鯊”級核潛艇的水面速度達到20節,水中速度達到30節。和較老的水下速度只有22節的“鰩魚”級(SKATE)核潛艇相比,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進步。
“長尾鯊”級核潛艇的主傳感器是BQQ-2艇首聲納,是美國攻擊核潛艇上第一種艇首聲納。該設計需要將四個魚雷發射管移到艇體中部,這種設計也被“弗吉尼亞”級潛艇采納并沿用至今。“長尾鯊”級核潛艇可攜帶Mark 37自導魚雷、Mark 57水雷、Mark 60水雷和“薩布洛克”反潛導彈。如此先進的配置,讓“長尾鯊”級核潛艇一度被視為美國海軍潛艇艦隊的強大補充。
1963年4月9日,美國軍艦“長尾鯊”號在波士頓以東220海里處進行潛水試驗。盡管它已經服役兩年,美國海軍仍試圖再次確定其船體的真實強度。據報道,事故發生時,該潛艇正處于1300英尺的測試深度,美國“云雀號”(USS Skylark)潛艇救援艦在海面待命。當時,“長尾鯊”號有16名軍官和96名士兵,外加17名參與測試的民用承包商工作人員。
中午1點,在到達測試深度15分鐘后,“長尾鯊”號向“云雀”報告,稱“遇到了一些小困難。船體向上成正角,正嘗試吹除壓載水艙中的水。保持聯系。”隨后又出現了兩條含混不清的信息,然后就爆發出“像空氣沖進儲氣罐一樣”的聲音。從此再也沒有接收到“長尾鯊”號的消息。當艇體被發現在一英里半深的海底,“長尾鯊”號已裂成了六塊。
“長尾鯊”號為何海中斷崖?目前最普遍的推測是,在整艘潛艇的管道上使用了大量銀釬焊。據估計,“長尾鯊”號有3000個銀釬焊接頭,其中多達400個接頭制作不當。有專家推測,一根輸送海水的管道在尾部發動機艙室發生了接頭故障,導致一個配電板短路,由此造成了全艇斷電。
但斷電只是“長尾鯊”號失事的一個原因。根據美國海軍2003年向眾議院科學委員會提供的證詞顯示,失事時船員們無法啟動阻隔海水的關鍵設備。當潛艇下沉時,壓載艙已無法運轉。調查人員認為,通風系統的堵塞和通風系統中過多的水分導致壓載閥中積冰,讓空氣無法流通,并阻礙了海水輸送。
事故發生后,美國海軍立即采取行動,防止類似悲劇再次發生。事后不到兩個月,美國海軍就實施了潛艇安全質量保證計劃。該計劃旨在確保潛艇外殼在壓力下的結構完整性,并在緊急情況下確保潛艇能夠安全浮出水面。該計劃還明確了潛艇的設計要求和認證程序,具體到“編制了潛艇中每個設備的每片合金來源”。
潛艇安全質量保證計劃的實施,推動了更堅固、更安全的潛艇誕生。2005年,美國舊金山號核潛艇在525英尺的深處以最高速度與海山相撞,推測當時時速為30英里。潛艇安全質量保證計劃對潛艇設計和制造的密切關注,確保了“舊金山”號不僅沒有沉沒,而且只有一名水手遇難。
該潛艇在事故發生后,“舊金山號”甚至還靠自己的力量回到關島。雖然“長尾鯊”號長眠讓美國海軍吃了巨大苦頭。但是美國海軍由此進行的改變,卻確保了“長尾鯊”號的129名遇難者沒有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