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李萬君拿起焊槍后就像要在針尖上跳舞:將兩條直徑僅2.5毫米的不銹鋼焊條焊接在一起,速度快了,焊不牢,一掰就折;速度慢了,又會焊斷。
“零點幾秒,啪一下,就完事。”李萬君說得舉重若輕。
今年51歲的李萬君是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轉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車間的電焊工、高級技師。他所在的中車長客是我國最重要的軌道客車研發、制造、檢修以及出口基地。
轉向架是軌道客車的走行部分,直接影響到車輛的運行速度、穩定和安全。轉向架制造技術,被列為高速動車組的九大核心技術之一。高鐵的每個轉向架都有上千條焊縫,每一條焊縫都不得有任何瑕疵。
精細、精準,絕不允許有任何瑕疵,是李萬君和工友們每天都持守的工作準則。
在從事電焊工作的32年里,李萬君成長為高鐵焊接大師。他先后參與了幾十種城鐵車和動車組轉向架的首件試制焊接工作,總結并制訂了20多種轉向架焊接規范及操作方法,技術攻關100多項,其中21項獲得國家專利,他把中國軌道車輛轉向架構架焊接推向了世界最高水平,被譽為“大國工匠”。
在中車長客的高鐵焊接車間里,火星伴著噼里啪啦的電焊聲此起彼伏。在外人聽起來很嘈雜的電焊聲,卻是李萬君最喜歡的“交響樂”。如果焊接時用的電壓電流不對,李萬君立刻能聽出來:“如果是噼里啪啦的聲音,就是電流調大了。如果是嗚嗚聲,那就是電壓調大了。”
高鐵轉向架焊接時碰撞出來的光與聲,已經深深融入李萬君的生命,但他最初拿起焊槍時可不這么想。
19歲的李萬君從職校畢業后,被分配到中車長客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成了一名焊工。那時候工作環境艱苦,夏天被焊槍射出2300攝氏度的烈焰烤得難受,冬天還經常要在冷水池子里作業。辛苦的工作把同批進廠的28個工友嚇跑了25個,李萬君也想換個崗位。
“哪行都得有人干,干一行要愛一行。”李萬君的父親李世忠曾是中車長客的勞模,李萬君本來想讓父親托關系幫他調換車間,沒想到父親卻給他找來很多練習焊接技術的焊條和模具。
再三思量后,李萬君立下志向:要像父親一樣,當一名像樣的技術工人。李萬君開始不停地向老師傅討教焊接技藝,哪個師傅的活干得好,他就在旁邊看,自己再起早貪黑地練習。
1997年,首次代表公司參加長春市焊工大賽的李萬君拿了第一名。這也成為他不斷創新和創造的開始。
作為第一代高鐵工人,李萬君的職業生涯與中國高鐵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剛開始工作時,擁有一個電工操作證就可以了。隨著高鐵事業的快速發展,電焊工的操作技能要和國際接軌,李萬君先后考取了6項國際焊工資質證書和1項國際技術資質證書,滿足了高鐵的生產需求。
但高鐵事業不是靠一個人的高超技能就可以撐起來的,需要團隊齊心協力。2007年,時速250公里的動車組作為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車型,在中車長客試制生產。但當時中車長客的車間焊工不到100人,無法滿足生產需要。
中車長客決定采取校企聯辦的形式引進400名新焊工,讓李萬君肩負起培訓的重任。
開始授課前,李萬君去書店找電焊相關的書籍,但一無所獲。他后來一想,中國的高鐵事業才起步,哪有適合高鐵焊接的書籍?
“沒有書,就自己寫書。”李萬君將他20多年來掌握的焊接方法和操作經驗編成演示文稿,就連焊槍的角度、蹲姿,甚至如何喘氣等細節,他都編進了教材。
在李萬君任“總教頭”期間,400多名校企聯辦的學生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國際焊工資質證書,被分配到動車組各個車間從事焊接工作。這保證了主力車型時速250公里動車組的批量生產。
對于參與各種新車型轉向架的首件試制焊接工作的李萬君來說,工作總是充滿了未知和挑戰。在生產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時,他和團隊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
這一車型的轉向架有一個叫扭桿座的焊件,上面有很多不規則的焊縫,“彎道極多”。李萬君和工友們首次焊完了8個扭桿座,經過嚴苛的檢驗后,得到的答復是:全部不合格。“當時我們傻眼了。”李萬君說。
轉向架焊縫接頭工作成功與否,是實現高鐵自動化生產目標的關鍵環節。“不可能更改高鐵設計,更不能放寬焊接質量,我們只能把難題攻克掉。”李萬君相信,答案就在他和工友們的焊槍里。終于,他們用了半個月,難題迎刃而解。
李萬君也因此摸索出“環口焊接七步操作法”的“絕活”:600毫米周長的環口焊一氣呵成,不留任何瑕疵。這套目前世界上難度最高的高鐵焊接技術,讓外國專家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
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我國高鐵焊接專家,李萬君用自身的成長經歷鼓勵他的徒弟們:“干一行愛一行,只要堅持就會有成績,就會成功。”
他的徒弟何巖是中車長客的新生力量。何巖19歲來到中車長客,如今已經從毛頭小伙成長為中車長客的首席操作師和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師傅不僅向我們傳授他的高超技藝,也教我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鐵工人。”何巖說。
2011年,李萬君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師工作站,被國家命名為“李萬君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多年來,他一邊工作,一邊編寫教材,承擔了大量的技能培訓任務,先后組織培訓近160場,為公司培訓焊工1萬多人次。他不僅承擔著為單位培養后備技術工人的重任,還利用以他名字命名的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這一平臺,向全國各地的技術工人無私傳授技藝。
作為第一代高鐵工人,李萬君見證了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追趕到領跑的歷程。在他看來,中國高鐵事業需要把技術提升到極致,把每件產品都做成藝術品。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07月05日 01 版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