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四川報道(鄭建超):馬長東,1988年出生于簡陽市,四川空分設備集團二級焊工技師,2017年獲成都百萬職工技能大賽第8名,2018年獲成都百萬職工技能大賽第5名,2017年申請發明專利1項,2018年獲得“成都市技能人才”稱號并獲得國家新型實用專利1項,2019年獲得“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
“我要用我手中的焊槍焊出精品,做到產品零缺陷。”31歲的優秀氬弧焊焊工馬長東說。
成長:焊工艱苦 熱愛讓他無怨無悔
在四川空分集團的冷箱車間,馬長東坐在一人高的凳子上,頭戴黑色的焊工防護面罩,里面還戴著一頂披肩帽,可謂“全副武裝”。他手拿焊槍對準直徑近兩米、長近十米的空氣分離設備的塔體筒節進行焊接,嗡嗡之聲不斷傳來,白色耀眼的弧光讓人無法直視。
馬長東在焊接作業 攝影 劉浪濤
“千萬不要直視弧光,有輻射。”四川空分設備集團工會干事劉春說。因為弧光強烈的輻射,厚厚的帆布焊工防護服,胸前的部分總是容易“爛掉”,像馬長東這樣的職業焊工,平均每兩個月就必須要換新的防護服。
由于鋁合金焊接的特殊性,即便是在酷熱的夏天,車間施焊場地內也不能吹風,焊工必須頭戴防護面罩和披肩帽,身穿厚實的帆布防護服才能作業。下班時,他們的衣服都會被汗水濕透。
盡管焊工的工作很艱苦,但是馬長東卻十分熱愛這份工作。這份熱愛從他進入空分技校學習鈑焊專業就開始了。“我就是喜歡鉆研焊接技術。”馬長東說。
2004年,進入四川空分設備集團從事焊工工作后,馬長東幸運地遇到全國勞模馮順賢師傅。馮順賢的“傳、幫、帶”,令馬長東對焊工這份工作更加熱愛。
常用的熔焊技術大體分為電焊、氣保焊、氬弧焊三種。鋁合金氬弧焊是其中難度較大的焊接技術,沒有5年的學習,是難以熟練掌握的。馬長東在學校學習的鈑焊技術在車間根本用不上,于是,他虛心跟隨馮順賢師傅學習技術,先是從低難度的雙面平焊、自動焊開始學習,一點一點掌握操作技術。
“馬長東踏實、肯干、不浮躁,只要交給他辦的事情,他都做得很好。”馮順賢說,馬長東能力很強,幾年之后當上了班組長,還開始帶學徒。
馬長東在焊接作業 攝影 劉浪濤
2014年,四川空分設備集團組建焊工技術工匠勞模工作室后,馬長東從工作室中收獲頗豐,焊接技術突飛猛進。該工作室主要承擔三大任務,即人才培養、技術攻關、技術創新。“工作室每月開一次例會,我們平時下班后也可以去工作室。工作室中都是同行,還有老師傅,大家在一起可以集思廣益,平時有問題可以集中討論,商討解決的辦法。”馬長東說。
2015年,焊工技術工匠勞模工作室的人員外出交流學習,發現不銹鋼大搖擺焊操作技術不但工藝性好且焊縫成型美觀。大家討論后,決定由馬長東學習該技術。由于平時工作任務重,馬長東只能犧牲休息時間。經過3個多月的反復練習研究,馬長東最終熟練掌握了不銹鋼大搖擺焊操作技術,并將此技術在四川空分設備集團推廣。
2018年,馬長東帶著此項技能參加成都百萬職工技能大賽。盡管比賽期間馬長東身患重感冒,一直咳嗽不停,但是他依然堅持刻苦練習、帶病參賽,最終獲得第5名。
馬長東(右)與同事交流焊接心得 攝影 劉浪濤
難能可貴的是,每次比賽回來,馬長東都將比賽的心得體會和從其他選手那里學來的寶貴經驗,不遺余力地傳授給年輕焊工。
“給別人拍照,手抖個不停,拍出來的照片都是模糊的。”馬長東不經意地說,卻讓聽者鼻子發酸。由于長期從事焊接工作,工作時,馬長東的手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手拿較重的焊槍能夠保持穩定,換了筷子或者手機等較輕的物體,反而經常出現手發抖的情況。
吃苦耐勞的精神讓馬長東逐漸掌握各種焊接技術,成為技術能手。雙人雙面立焊、鋁合金單面焊雙面成型焊、手工電弧焊仰焊、熔化極氣體保護焊、不銹鋼大搖擺氬弧焊技法等焊接技術,馬長東都得心應手。如今,他已經是四川空分設備集團掌握焊接技術最全面的焊工之一。
求精:從1毫米到攻克110毫米厚的焊接技術
“焊接技術在空分設備中的應用十分廣泛,空氣分離設備的諸多要件都需要焊工把它們焊接為一體,可謂無焊接就沒有空分設備,焊接無小事。”馬長東說,如果焊縫出現裂紋、未熔合、氣孔、夾渣等缺陷,就會導致設備無法達到設計要求的承壓能力,甚至泄漏,嚴重的會出現設備爆炸等重大危害事故。因此,焊工的責任十分重大,需要認真做好每一道工序,反復檢查。
工作中的馬長東 攝影 劉浪濤
馬長東要求自己的焊接技術不斷精進。從最開始只能焊接5毫米到30毫米厚的板材,到如今能夠焊接薄至1毫米,厚至110毫米的鋁鎂合金。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需要多看書,掌握鋁合金的焊接特性,研究電流、電壓等焊接參數的匹配度,并且反復進行試件試驗,通過探傷、理化試驗的檢測數據情況,確定合適的焊接工藝規范參數。其次就是通過大量的操作練習,掌握不同厚度規格材料的操作特點,尤其是鋁合金焊接熔池溫度的控制和缺陷的防止。”馬長東說,還需要走出去參加比賽,多看多練。
憑著過硬的本領,他焊出的產品不計其數。2006年開始,他陸續參與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氫燒氧排系統鋁管管道焊接、伊朗大型空分項目的(安裝)焊接、海南衛星發射中心真空管道焊接等重大項目。在嚴寒孤寂的西北邊陲,在風沙漫天的黃土高原,在酷熱難當的武漢三鎮都有他的身影。
創新:推動技術改造 讓焊工更得心應手
在崗位上敬業踏實工作,不斷將技術向極致方向推進,這已經很不錯,但是馬長東卻并不滿足于此,他還向技術創新不斷邁進。2017年,馬長東申請發明專利1項,2018年,獲得國家新型實用專利1項。
2017年,馬長東與同事一起將從國外進口的、只能焊接直縫的設備,研究改造后,成為不但可以焊接直縫,而且可以焊接環縫的設備。此舉不僅增加了設備功能,而且還可以節約諸多成本。
這就是焊工馬長東,一名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斷追求完美,追求創新的年輕一代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