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名片
劉仔才,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火電工程有限公司焊接高級技師,斬獲國際焊接技能大賽冠軍、“央企技術能手”等一連串榮譽,2015年榮獲“全國勞模”稱號,2018年5月獲得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04年,劉仔才第一次走進公司,眼前一亮:多個焊接精品擺在展廳,讓他感嘆原來焊接也可以這么漂亮。
就是這“一見鐘情”成為他走上“焊王”之路的最初動力。14年來,他由于技術扎實,在要求極高的核電工程中擔任首席“焊匠”,破解焊接領域超級難題。
“每個人都有工匠精神,只是很多人沒有堅持下去。”在劉仔才看來,十幾年如一日的鉆研,就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焊接顏色里的大國裝備突破
2012北京“嘉克杯”國際焊接技能大賽鎢極氬弧焊比賽現場,前3名的焊接作品一字擺開,劉仔才的格外醒目:他的作品焊接處與其他選手的灰白色不同,呈現暗紅色。
4個月前,劉仔才得到參加比賽的通知——這比大多數選手時間要短。他決定采用“搖擺焊法”參加比賽。這種焊接方法最早由法國傳入,和傳統的焊法相比,更容易掌握,力學性能更好,質量更有保障。由于對焊接場地的需求長期未受重視,場地寬闊的比賽,正是其發揮優勢的好機會。劉仔才如愿憑借這種技法勇奪大賽鎢極氬弧焊第一名。暗紅色,正是這種“搖擺焊法”溫度控制得當的體現。
隨著火電逐漸向核電發展,對焊接工藝的可靠性要求大為提升:核電站內的每個焊口都需要經得起核安全的考驗,并保證60年可靠使用。劉仔才的提倡推廣,使得“搖擺焊法”成為核電站預制焊接產品的重要技法。
核電站里施展“鏡面”焊法
不過,核電站也并非全部都是預制件。在核電站內部現場進行焊接,則是另一道難題。
劉仔才首次接觸核電焊接就遇到一塊這樣的“硬骨頭”。在省內某核電站內,一條地溝內需要焊接一排4條不銹鋼管道,由于位置狹窄看不到背面,工期也只剩下40天。劉仔才想起老師傅說過的“鏡面”焊法,但嘗試幾次都沒有成功。于是,他用衛生紙筒模擬管道,前面放一個鏡子,連續兩個晚上不斷寫“多”字,終于找到感覺。那段時間,他穿著厚重工作服,在窄窄的管溝里弓著腰操作,每天加班到夜里10點多。最終,劉仔才提前完成焊接工作,為核電站這一大國裝備的順利建成投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2012年開始,劉仔才把更多時間精力放在傳授技法上,先后帶過300多人練就一身焊接本領。2018年,劉仔才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劉仔才說,他希望為社會培養更多技術人才,將優秀的焊接技術一棒一棒傳下去。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王彪